前言
癌症(cancer),又稱作惡性腫瘤 (malignant neoplasm) 為由控制細胞生長增殖機制失常,導致細胞不斷分裂而造成的疾病。癌細胞除了生長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浸潤, invasion)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 癌細胞的生成導因於細胞染色體突變導致控制細胞生長分裂的蛋白質出現異常,使細胞持續生長不受外在訊息的調控,產生腫瘤。
癌症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基因突變、環境污染、生活方式、感染等因素。然而,很多情況下,癌症的成因並不明確。早期檢測和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許多治療方式,包括化療、放療、手術和免疫治療等,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和運動也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
基因突變與致癌物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又以其造成基因 (DNA)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放射性物質如X射線、放射性核素、氡及日光中的紫外線等屬於物理性致癌物。黃麴毒素、甲醛、酒精飲料、煙草、檳榔等等則是屬於化學性致癌物。另外病毒感染也會造成癌細胞生成,如子宮頸癌及鼻咽癌就是病毒所引起的。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基因 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年紀越大得到癌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正常組織轉變成腫瘤需經一連串的過程。從最初期的癌細胞增生,可藉由身體本身的防禦機制 (免疫系統) 加以清除或保持穩定。到成為一團腫塊的良性腫瘤,此時身體已無法自立將其去除,而只能選擇共存。但是也並非所有良性腫瘤都會轉變成為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是指當增生的細胞侵入周遭組織,並獲得新生血管供應養分後,開始快速生長且轉移到其他組織的時候,也叫做癌症。
根據衛生署的國人主要死因統計,惡性腫瘤自民國 71年起,即列為國人死因之首 ; 且惡性腫瘤死亡人數逐年增加, 20年來,死亡人數占率從79年之 17.8%,逐年上升至99年達 28.4%,死亡人數占率增加10.6%。
十大主要癌症
109年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男女合計)
1. 大腸癌
2. 肺癌
3. 女性乳癌
4. 肝癌
5. 口腔癌 (含口咽、下咽)
6. 攝護腺癌
7. 甲狀腺癌
8. 胃癌
9. 皮膚癌
10.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男性十大癌症
1. 大腸癌
2. 肺癌
3. 口腔癌 (含口咽、下咽)
4. 肝癌
5. 攝護腺癌
6. 食道癌
7. 胃癌
8. 皮膚癌
9. 白血病
10.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女性十大癌症
1. 乳癌
2. 肺癌
3. 大腸癌
4. 甲狀腺癌
5. 子宮體癌
6. 肝癌
7. 卵巢癌
8. 胃癌
9. 皮膚癌
10. 子宮頸癌
110年 癌症死亡率統計
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2. 肝和肝內膽管癌
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4. 女性乳癌
5. 前列腺(攝護腺)癌
6. 口腔癌
7. 胰臟癌
8. 胃癌
9. 食道癌
10. 卵巢癌
癌症的治療
癌症的治療可分成局部及全身性兩種方式,局部治療包括 :手術切除及放射性治療 ; 全身性治療則為藥物治療。抗癌藥物依性質主要可分為標靶藥物 (單株抗體、蛋白激酶抑制劑等 )、植物鹼、抗代謝劑、鉑化合物與抗腫瘤抗生素等。其中標靶治療藥物 (蛋白基酶抑制劑及單株抗體 )台灣藥物市場市占率達49% (2010年 )。標靶藥物主要原理為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或提高患者免疫系統以達到治療效果。
免疫監控 (immune surveillance)
Macfsrlane Burnet於 1950年代提出免疫監控 (immune surveillance) ;免疫系統可以辨識並摧毀癌細胞,抑制腫瘤生成及演進 (progression) 4。免疫系統透過癌細胞表面腫瘤抗原 (tumor antigen)的辨識引發細胞免疫反應及體液性免疫反應摧毀之。
免疫監控雖然可摧毀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生長,但也篩選出具免疫抗性之腫瘤細胞。
腫瘤逃脫
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攻擊異常細胞,包括腫瘤細胞,從而防止腫瘤的發展。然而,有些腫瘤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例如調節腫瘤微環境、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表達免疫抑制分子等等。腫瘤逃脫是腫瘤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機制,也是腫瘤治療中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
近年來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主要利用下列幾種方式逃脫免疫系統的監控:
參考資料
- 湯谷清. 標靶藥物為我國抗癌藥物市場中銷售最大成長最快的類別. 生技醫藥產業透析. 31, 22-25 (2011).
- 謝文欽.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 (第五版). (2004).
- Whiteside, T. L. Immune responses to malignanc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25, S272-283, doi:S0091-6749(09)01464-X 10.1016/j.jaci.2009.09.045 (2010).